查看原文
其他

王占仁: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立场、阶级立场和中华民族立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教育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和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贯穿了优先发展、统筹兼顾、科学思维和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汲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历史经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的时代篇章。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主要内容体现为“九个坚持”。其中的“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阶级立场和中华民族立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上的基本观点;“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统筹推进”“科学思维”“问题导向”等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一内容结构和逻辑体系,整体系统地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一、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及所处地位和由此而持的态度,其核心是“为了谁”的问题,直接决定观点的内容阐述和方法的选取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其核心命题的凝练、内容体系的建构,还是思想观点的阐发,都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立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形成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集中体现在其鲜明的人民立场、阶级立场和中华民族立场。

(一)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体现出鲜明的人民立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和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立场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初心、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民立场。这就要求办教育要从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第一,要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办教育。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是涉及千家万户利益、惠及子孙万代发展的最为基础性的民生大计。教育办得好不好的评判标准,归根到底是人民是否满意,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追求。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通过办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提升民族整体素质,使国家兴旺发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人民对教育的根本期待。

第二,不断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办教育以人民为中心,使全体人民在奋斗中享有更多教育获得感,才会使人民朝着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为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做出了不懈努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态势不断向好,惠及全体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党和国家大力推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无论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还是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都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立场。

第三,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是使人们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能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但也是由一个个有灵魂、有血肉、活生生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接受各类教育的权利,都有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要通过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要坚持有教无类、更加注重面向人人,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使人民的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

(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体现出鲜明的阶级立场,强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教育的阶级立场,就是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观点。在当代中国,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育要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四为”方针。

第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共产党领导教育的重要性,资产阶级用“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来衡量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共产党人就是要使教育摆脱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影响。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的基础上,提出俄共在国民教育上的任务,即“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摧毁这种统治和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党领导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师骨干,进而培养共产主义一代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关心“党对教育的领导”问题,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突出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做好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一是思想政治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加快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明晰全面领导职责。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要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三是健全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第二,教育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具体说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办学总是与国家的政治要求紧密相连,也总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形成和壮大的。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必须站稳立场,敢于亮剑、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底色更加鲜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领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营造良好的政风、教风和学风,切实防范错误思潮在教育领域抢滩登陆,确保学校和谐稳定、教育事业发展风清气正。

第三,教育事业要坚持“四为”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培养造就大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四为”方针,即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中,“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与“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原有“两为服务”的基础上新增的两方面内容,进一步突显了教育的中国特色,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的阶级立场。

(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立场,强调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这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立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彰显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我国历史上众多杰出教育家的思想观点,承继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始终坚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审视和看待教育,彰显出鲜明的中华民族立场。

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度看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要看是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各国实践证明,现代化建设事业越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越是迫切。人才的数量越多,发挥的作用越充分,现代化的发展就越迅速。当今世界出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说明,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变局绝非定局,变局充满变数。教育越来越成为迎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基石。

第二,坚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接力奋斗的伟大梦想,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茁壮成长起来,最根本的是靠教育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基于历史的视野,站在民族复兴的全局来看教育的。他指出,“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关于教师,他指出,“兴国必先强师”;“教师要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关于广大青年,他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学生要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向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几代人接力奋斗。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血脉所在。

第三,不断增强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教育发展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也是教育功能的新时代定位。新时代教育发展要围绕这一工作目标,自觉担当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为推进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充分发挥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

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坚持教育的‘四为’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等,这些重要论述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其中尤为鲜明的是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教育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等观点,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道路、动力、基础等重大问题。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德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现象和意识现象,是人们用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对个人、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材。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高校诸多使命和功能,但高校的根本还是培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破解教育现实难题,切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要从中小学校立校的根本宗旨、任务和目标上着手,实现教书、育人相统一,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做到教人成人、教人成才。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守公德”就是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二)办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来看,不仅需要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根据本国国情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立定脚跟,背后青山飞不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期间就深刻指出:“做任何事情,出发点错了,方向也就偏了。办教育也有出发点的问题。我们是在闽东这块土地上办教育,只能立足于闽东的实际。”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的历史文化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才能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就是在高校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中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底气所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在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学生一生成长的科学思想基础。

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学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学校的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关键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三)教育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发现教育由社会关系决定这一客观规律,教育必须随着物质生活的方式,特别是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变革。因此,教育必须改革并不是无产阶级的创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指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教育改革点多、面广、线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必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动力所在。随着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四梁八柱”已搭建起来,但也要看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教育重知识、轻素质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教风学风亟待进一步净化,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紧紧抓住涉及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将改革进行到底。

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现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 、唯文凭 、唯论文 、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指挥棒,真正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改革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改变直接以升学率奖优罚劣的做法,严禁把升学率与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

教育改革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要帮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有人总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我们要通过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到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引导广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强品德修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教育是劳动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对受教育者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指出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着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力量,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首先重视教师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必须首先开发教师资源。因此,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要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好老师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既有严格规定,又有日常教育督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我们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同时,也要看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对何为教师、为何要为人师表、如何教书育人等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针对这些问题,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方法

马克思主义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教育改革发展“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优先发展”“统筹兼顾”“科学思维”“问题导向”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四个重要方法。

(一)坚持优先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就是分清主次矛盾,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一是明确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主要矛盾,站在“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的高度抓教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必须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厘清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即“抓好教育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必须抓好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来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的转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坚持在实践层面做到三个“优先”。首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在国家现代化全局中抓住机遇、超前规划、超前布局,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经验相结合。其次,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把教育投入作为重点投入,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形成法治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育投入体制和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管理机制。再次,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不断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制度,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加速人力资本积累。

(二)坚持统筹推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普遍联系的事物在系统中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是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事物发展就是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推进的核心要义和精髓在于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树立“一盘棋”思想,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坚持教育统筹推进,就是强化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一是立足于教育的有机整体,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应。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坚持以我为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二是防止和反对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抓重点、强弱项,补齐教育发展短板。着力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三是把握好统筹推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两个方面。首先是“谁来统筹的问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把党的各项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其次是“如何有效统筹的问题”,坚持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把教育投入作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坚持科学思维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科学思维,强调“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习惯,终身受用”。学习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有利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

一是“明确目标、把握全局、抓住重点、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教育的地位时,强调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设计,以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二是“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抓教育综合改革时,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三是“严守原则、划清底线、防患未然”的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决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这是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

(四)坚持问题导向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解决好一分,就是推动发展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中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于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教育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这一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抓住矛盾运动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点位,科学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是发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聚焦聚力教育改革发展短板、弱项和漏洞,指出当前我们的教育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特别是教育的压力普遍前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遍存在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的现象;高等教育经历了量的快速扩张,质的提升越来越突出;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准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反映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二是分析问题。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繁杂的问题中找到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三是解决问题。即旗帜鲜明地破解原则问题,方向清晰地破解发展问题,明确回答难点问题,重点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一方面深刻地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的宏观哲学问题;另一方面还十分关切师德师风、大学生择业观、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儿童青少年近视等教育领域的微观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既科学分析、精准指出了普遍存在的矛盾,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化解之策。这是我们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并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24。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研究”(16JZD01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毛殊凡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